最初的弘法

他法相威嚴,講經時風趣幽默、言簡意賅,噪音渾厚而充滿了磁性……

 

離開德貝艾,是因為阿尼斯坎大師。三十歲左右時,他完成了所有求學僧侶所能完成的學業,開始思索接下來何去何從。有一天,有人告訴他,阿尼斯坎大師中風了。那是他在曼德勒學習時最敬仰愛戴的大師,只要是阿尼斯坎大師講經,他幾乎場場必到。於是,他決 定回實皆山看望阿尼斯坎大師。讓他高興的是,當 他趕回實皆山時,阿尼斯坎大師的身體已恢復到又 能登臺講法的程度,只是口齒遠不如過去流利。跟緬甸大部分鬱鬱蔥蔥的地區不同,實皆山上的樹林因為氣候乾燥而顯得異常稀疏。山上沒有野獸、瘧疾和瘟疫,山下也沒有肥沃的土地,山勢不高也不陡。然而,這裡卻被視為「緬甸的榮耀」,幾百座佛學院和幾千名比丘、戒女讓這裡成為了人們心中美好神聖的修行地。即便那些乘船從實皆山下經過的旅客,縱然沒機會上山,也會懷著崇敬的心,跪在甲板上向那滿山的佛塔頂禮。

 

 

 

 

 

 

 

 

 

 

 

 

 

 

 

 

 

 

 

 

 

 

 

 

 

 

 

 

 

 

 

 

 

 

 

實皆山下便是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這條由東邊恩梅開(N’mai Hka) 江和西邊邁立開 (Mali Hka)江匯合而成的河流,縱貫緬甸中部2,170公里,自北向南蜿蜓穿過這個古老的國度,流域總面積約411,000平方公里,其沿岸則是緬甸歷史、文化與經濟的中心地帶。

「先別回德貝艾了,我身體不好,你留下來陪我講經吧。」阿尼斯坎大師對他說。於是,他便留了下來,侍奉在阿尼斯坎大師的左右。

「等一下,你上來講吧。」在一次應邀參加的法會上,阿尼斯坎大師講了一陣子後,平靜地對他說。

這句話讓他頗感意外和興奮,因為這意謂著阿尼斯坎大師已將自己講經說法的位置傳給了他。從握住麥克風的那刻起,初轉法輪,他開始了自己做為講經法師的生涯。他清晰地記得,那場法會,自己講的是《蘇巴瓦沙經》。

他法相威嚴,講經時風趣幽默、言簡意賅,嗓音渾厚而充滿了磁性。     開始講經後不久,他便成為了瑪隆施米團的講經法師。瑪隆施米團是緬甸 赫赫有名的公益組織,時 常舉辦法會,請當紅法師講經說法,吸引信眾來為 窮人捐米。他憑藉自己頗 具個人特色的講經方式,很快成了瑪隆施米團的當 紅法師,他講的《佛說恆 水流樹經》(又名《浮木譬喻經》)也被當時的信眾們譽為「常聽不厭」的 一部經。

請他去講經說法的地 方越來越多。僅在毛淡 棉,他的講經法會一年便能募到2000到3000包米,他也因此為瑪隆施米團開了很多新點,讓這個公益組織的發展更上了一層樓。

 

 

 

 

 

 

 

 

 

 

 

 

 

 

 

 

 

 

「走遍緬甸」是他在弘法之初立下的誓願。緬甸的交通狀況糟糕,很多地方的「路」連牛車都走不了,只能步行。因此,大多數講經的法師基本都在當地弘法,哪個市的就在哪個市,哪個鎮的就在哪個鎮,哪個村的就在哪個村……只 有他,無論是坐汽車還是坐牛車,無論是坐船還是走路,再偏僻的地方,只要有人請,他都去。

如今,他的很多得力弟子都是當年他在偏遠鄉村弘法時收的。有一次,實皆山南部伊洛瓦底省勃生縣(Pathein)姜貢鎮(Kyaunggon)的一個只有五十戶人家的小村子的寺院請他去弘法,他去了。講經結束臨行前,寺院住持問他願不願意將寺院裡一個聰明的小沙彌帶出去培養,他同意了。小沙彌並沒有辜負他的悉心培養。從沙彌到比丘,再到博士,當年只有10歲的小沙彌現在已是迪達古國際禪修中心的負責人。

事實上,迪達古大師的稱號也源於阿尼斯坎大師。因為他在講經說法上的出色表現,促使阿尼斯坎大師將索普喬(Lyawphyu)寺院給了他。1977年,他將破舊的索普喬寺院修繕一新,改名為迪達古寺院,正式定居實皆山,成為迪達古寺院的主持,那年,他40歲。

最初的迪達古寺院,只有四個比丘和一個小沙彌跟著他。寺廟是弘法之地,他不喜歡僧人出家後就只在自己的廟裡待著。他每週都給大家講經說法,不出所料,來聽他講經的信眾越來越多,想要跟他學習的弟子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