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宓禪師鮮有「故事」可言,他新近出版的個人自傳中,幾乎看不到任何內在的個人情緒或意味深長的轉折,僅有時代變遷中個人順其自然地步入新階段。和平年代的記錄,幾乎是他的開示記錄,按照年份順序細緻地記錄下時間、地點、供養人甚至翻譯的名字。如同坐在眼前的長老本人,以及他周身的人、事一樣,其中極少有個人印記,而無一不顯示佛法的所在。 1928年,恰宓禪師出生於緬甸唐溫吉鎮頻馬村,父親名為烏匹民,母親陶瑞伊。15歲從頻馬政府小學轉入道耶貝漫寺繼續接受教育,出家受沙彌戒,法號新迦那卡,開始學習佛教經典。他把全部時間都用來研究經典,對於巴利三藏經、律、論、注、疏作了巨細靡遺的探討。因此,當他還是小沙彌的時候,就對巴利三藏經、律、論的各方面的佛法如數家珍。
1947年10月28日,恰宓禪師受比丘戒,成為比丘僧團的一員,戒師是道耶貝漫寺的烏巴度瑪長老。之後,他繼續在多位長老的教導下專研巴利經典。禪師天資聰慧,智力超群,同時陸續通過了緬甸政府宗教部所主持的各種高級考試,以及佛法的考試。
1952年,禪師通過了國立佛教大學的講師資格考試,並在五個科目中獲得優異的成績。
1953年,他在馬哈希大師的指導和監督下修習毗婆舍那禪修。隨後禪師應國立弘法協會的邀請,擔任巴利文佛教經典的編輯,為在緬甸舉辦的第六次佛教經典集結大會中背誦使用。並且在第六次巴利經典集結大會中協助馬哈希大師工作。
自1957年開始,禪師在斯里蘭卡的可倫坡停留了六年,這六年期間禪師學習了英文、梵文、印度文、錫蘭文。同年通過了英國倫敦的普通教育文憑(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考試(甲級)。
加上緬文和巴利文,禪師通曉的語言有6種,是唯一能使用多種文字寫作、開示演講的禪師。
1963年6月,禪師返回緬甸,在國立弘法協會的邀請下,駐錫卡巴耶寺,編輯巴利文經典的出版品,同一時期他為馬哈希大師的經典著作《清淨道論緬譯》寫了40頁的序言,並且為這本書做最終的校對工作。
1967年,奉馬哈希大師之命,開始擔任馬哈希禪修中心總部的指導禪師。並且協助教、觀兩部分的工作。並在馬哈希大師患眼疾期間,代替大師完成《清淨道論緬譯》的第一冊。當時,可倫坡有一份《世界佛教》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批評馬哈希大師所教導的禪修方式不符合經典。禪師立即以緬文撰寫了一篇反駁的文章,向這篇文章提出質疑。在已故烏廷禪師的協助下,他又把這篇文章翻譯成英文。因為對三藏經典和教理的通透,這篇反駁的文章在《世界佛教》雜誌上被連續刊登15個月。
1977年,禪師接受了由若干信眾供養的恰宓禪修中心,自此以後,他以恰宓禪師的名號聞名於世。
1979年至1980年期間,禪師在緬甸政府宗教部的邀請下,以《透過正見獲得永久和平》為題,在一家電臺上作了系列講座,這些講座後來迅速集結成書,不斷翻印。
禪師在此期間,跟隨馬哈希大師弘法團,前往歐洲和美國。自1981年開始,禪師開始獨立受邀前往亞洲、歐洲和美洲等二十多個國家開示佛法。
1982年,禪師在卡廉佑基督教會的邀請下,以《和平與幸福》為題,作了一次歷史性的演講。這次演講前後三天,有六千餘人,大部分是基督教徒。後來也集結成書,同時翻譯成英文。對這次舉辦演講活動的基督教會長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在禪師的指導下,從事密集禪修,後來成為佛教徒。
到1995年,禪師先後在亞洲、非洲、澳洲、歐洲以及美國等五大洲的25個國家,主持多次演講和毗婆舍那獨處禪修。
透過他的佛法開示、大學演講、廣播演說以及佛學著作,尤其是指導禪修方面,使得禪師廣為人知。
1995年仰光和莫比的信眾供養了數十英畝的土地給禪師成立森林道場,這片土地寧靜、清爽、花木扶疏,濃蔭遮天,有各種水果和修竹,在這片土地上有大批的國際禪修學員進行密集禪修。目前禪師除了分佈在緬甸境內仰光、東芝、曼德勒、奈比多等地的大型禪修中心外,還在加拿大、美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建立了環境優美,護持周到的分部。
為了表彰禪師在弘法工作上的貢獻,緬甸政府於1993年封他為「大禪師」稱號;1995年封為「首座大禪師」稱號;1999年再封為「首座大法王」稱號;2009年加封為「最高聖光莊嚴大法王」,禪師辯才無礙、莊嚴智慧,深受國內外禪修者的敬重。
近年來,禪師依然不顧高齡巡迴在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在每一個禪修中心原有的免費診室的基礎上又陸續建立和完善了不同的免費醫療中心,面向所在地區的百姓進行慈善醫療活動。僅僅在莫比禪修中心的慈善眼科診所,自2013年建立至今,已為上千人做了義務眼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