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畔的童年
第一次離開父母護翼到達首都的鄉村
男孩非常興奮……

從仰光向北640多公里,抵達曼德勒省明禪市一座普通的小村莊―甘多村,伊洛瓦底江分支出一條無名的小河,如玉帶般從村頭蜿蜒而過。

緬曆1327年(西元1965年) 8月20日,正逢高原上的雨季,小河漲起了大水。村裡一戶人家誕生了一個出生時基臍帶在胸前交叉呈十字形的男嬰,父親略帶不安前去詢問村莊附近寺院的長老比丘,長老聞之讚歎道:這孩子,將來不是國王就是大比丘啊。父母於是轉憂為喜,給他取了俗名Mg Thein Htike (登泰),意思是「尊師」。

漸漸長大的登泰,不管是和村裡的小夥伴在村間玩藤球、踢足球,還是與自己的兄弟姐妹在一起遊戲,全家六個孩子中排行第三的他總是不知不覺就變成了「孩子主」。進了學校,認字之後,小登泰尤其喜歡背詩、寫詩。他有個表哥品學兼優,以初中全國第一名、高中全國第二名的成績畢業,登泰一路以表哥為榜樣,不輸其後,也備受師長們器重。

 

根據記載,佛教傳入緬甸大約在西元前五世紀前後,至今緬甸仍有89.4%的民眾信奉佛教,出家人多達三十萬以上。1.在如是的傳統習俗中,一個家庭裡若無人出家,是件沒有面子的事。每一個緬甸男人一生中至少要出家三次,每次最少三天以上。與大多數緬甸男孩一樣,甘多村的小登泰五歲2.時第一次去附近的寺院短期出家七天。

登泰十二歲時,已經在曼德勒就讀僧學院的表哥3.回村裡招生,但父母以為表哥要帶兒子去的是戒律較寬的善法派,小登泰因此未能隨去,錯過了生平第一次求學僧學院的機會。不過,平日在村裡,小登泰已經學著那些準備出家的人,常穿著白色衣服,並且學習穿袈裟。

登泰十三歲那年夏天,表哥又回到村莊,想帶弟弟到渺彌亞 (Myaungmya又譯苗妙)學習。當時登泰在村裡學校專心讀書,成績很好。這一次,父母同意了表哥的請求。於是,表哥帶著登泰和另外一個表弟, 一行三人從村頭坐船到了曼德勒,又從曼德勒坐火車到了仰光。第一次離開父母護翼到達首都的鄉村男孩非常興奮,睜著好奇的眼睛坐在火車站外喝飲料,一瓶還沒喝完,便在嘈雜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原來他前腳出門,家裡的母親就感到自己太想 念心愛的兒子了,忍不住匆忙拜託舅舅來追他回家。大城市的街景雖然精彩,但一路舟車勞頓,疲累的小登泰也覺得自己很想念父母,便同意跟舅舅返家。於是表哥帶著表弟去搭火車了,然而火車還沒有啟動,表弟便跳下車,追上登泰和舅舅也要一起回家。

再次獨自打道回府的表哥好失望,發電報回村裡跟大家說自己感到很沮喪,以後再也不打算回去招生了。

又過了一年,十四歲的登泰第二次去附近寺院短期出家,爾後受沙彌戒,法名「Sasanavara」 (薩薩那瓦拉),「rsasana」 在巴利文 (Pali)中 是「教誨」的意思, Sasanavara有「尊敬的老師」之意。

同年,一心希望弘揚正法的刀子嘴豆腐心的表哥又回到家鄉,那一年他帶了村裡另一名小男孩前往仰光求學。臨走前,表哥去看望已經出家的薩薩那,瞭解到他對學習巴利文文法頗為投入,當時村裡還沒有電力,白天的時間他幾乎都在讀書,表哥甚感欣慰地離開了。

轉眼,十五歲的薩薩那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表哥又如期回村。這一次,薩薩那主動先去找表哥, 他說 :「我已經是小沙彌了,我的事情可以自己決定。」並且對表哥的提問對答如流。

表哥知道,時機終於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