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晚上,舍甘達西亞多的另一場開示:
佛陀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住、坐、臥四威儀,每個凡夫每天都有這四種威儀。人坐久了會感到痛苦,為了感覺舒服,就要站起來;一天都躺著,也不舒服。如此不斷更換威儀的目的是讓我們的身體感到舒適。我們透過更換威儀,減少日常的嗔恨心。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有時候坐久了感到疼痛,期待換姿態令自己舒服一點,那個當下,便生起了貪心。即潛伏性的煩惱,內心會有作祟的煩惱,即纏縛煩惱。先去除哪個煩惱呢?昨天提到違犯煩惱比較明顯,內心的煩惱則比較模糊,一個人外表看起來是安安靜靜,內心卻私自交戰了一個小時,都有可能。還有更微細的隨眠煩惱。有時候打坐,不會有違犯煩惱,但內心的續縛煩惱可能很深。
要等到人滅盡定的時候,內心沒有了,心所、心生色法也沒有了。
聖者打坐,心導向涅槃,心、身、口都沒有煩惱,是究竟圓滿的。凡夫打坐時,身體平靜,心卻有煩惱。心沒有煩惱,平靜的打坐才是最好的。所以光是靜坐,是不究竟的。
反省自己靜坐的時候,內心有沒有煩惱。最容易調教的是違犯煩惱,纏縛煩惱不容易發現。心沒有煩惱,則身體靜動皆可。
前天去見某長者,聊到以前他們地區的兩位長老,師兄弟一樣七八十歲,還可以每天吃豆子,身體很健康,據說當時很多人認為他們是阿羅漢聖者。這兩位其中一位左側睡時,只要沒有人提醒他轉身,他就一直那樣。人們擔心他身體,安排一個男孩每隔兩小時叫他一次。其實是他心裡很安靜,保持一種威儀不會有任何不舒服。
所以打坐時,內心煩惱、煩躁、打瞌睡等等的時候,才必須換一個動作。有時內心煩躁影響到身體,身心都會有違犯煩惱。坐一會兒,嘴巴就抱怨著起身走了。坐或動,最好心裡不要有煩惱。內心有貪愛時,要有出離的想法。同樣,要用無嗔取代嗔恨。修行就是去除掉內心明明有的貪嗔癡。有人說要修「身受心法」四念處才能去除。其實我看什麼都不用做。
誰都不願貪嗔癡心生起,但其心仍舊會生起。因為你喜歡貪愛,貪心才會生起。你自己本身不要喜歡貪愛,它才不會生起。人家送你禮物,你希望你有雙手。人家給你吃東西,你希望你有舌頭,那是你喜歡你的舌頭。美好的影像,你需要眼睛,那是你喜歡眼睛。耳朵也是,吃飯會有貪心,你喜歡吃就是貪。還沒有吃之前,已經有貪心生起。你不要喜歡貪愛,你才能捨棄貪 愛,有所謂的無貪。各位吃飯時,是抱著想要吃飯的心情去吃飯,那就是貪心了。嗔心也是。你想要追求的是無貪,就要捨棄貪愛。
無食的話,已經有身念處,修不淨觀,遠離一切惡法。無嗔,便有受念處,能了解感受的痛苦。無癡,則有心念處、法念處,「心無常」與「法無我」都知曉了。四念處禪法不是眼睛可以看到的。身、受、心、法是需要去尋找呢?還是讓自己的貪嗔癡先去除?觀察到不淨,要看到色身;看到一個光頭,要先有一個頭。我們看到燈光,眼睛痛。痛了之後,先不要看,才能降低疼痛。內心有貪嗔癡三毒,沒法修四念處。四念處是以正念、正知、精進修行,才能證得涅槃。
我們看世界,肉眼看見一種相,心眼會看到其他,慧眼也會看到另外一種。肉眼看我的頭,慧眼則看到這個骷髏硬軟的四大現象。肉眼看到男女老幼,對象會變,心眼看到的則不會變,所見皆是我要善發慈心的對象。內心具有慈心力、悲心力強,看到誰都會保持慈悲心。我看到各位,心生悲憫,各位還沒有獲得法的利益,所以我想盡辦法都要將法的利益帶給各位。
我們說慈、悲、喜、捨,「捨」不是捨棄的意思,不理睬是嗔恨心。我想盡辦法要努力讓大家了解,心要轉變,心裡亂七八糟時,要想盡辦法把心導正回來。
我們講佛法僧三寶,說到佛、法、僧,你會看到三隻手。你肉眼會看到我的眼睛、手,而佛法僧三隻手,是用心眼看(想)到的。眼睛看到的是具體的現象,內心則看到影像,再去想到佛法僧。有些人心眼看到影像,根本沒有意識到。看到影像當下是有正念的,有正念才會看到內心的本質。
\清楚地了知,就是有正念。有些人打坐時,內心像放電影一樣。父母想到子女,內心看到的是子女的影像。內心有影像,才會去想。比如大金塔,你看到影像,影像出來,你再去想,不斷旋轉。你注意到自己內心的影像,代表你內心有正念。有正念,不會基於影像而生起貪嗔癡心。比如我們守戒,過午不食,就算肚子餓了,也不會去想要吃什麼,因為知道自己在守戒。看到食物也會去持戒。
不善心想到的是不善的想法,生起的是不善的影像。善心想到的是善的想法,生起的是善的影像。有正念、正知、精進力,便會分清心、想法、影像,減少貪嗔癡。
心、想法、影像哪一個是勝義法,哪一個是概念法?影像是概念法,心是勝義法。想法是勝義法。
修行最主要就是看到四念處,看到不淨、無常、苦,看到因果。看到美好的聲音,生起貪心,是果。看到不滿意的現象,生起嗔心,也有因果關係。五根五力增強,貪嗔癡便減少了。
如是,我不想再忍受所謂貪嗔癡的生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