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自己還是牧牛人

苦讀三藏二十八年忽忽已過,

如今成為國家之瑰寶、僧團之典範的孫倫

三藏高僧,所剩的生命裡自我的期許為何……

苦讀三藏二十八年忽忽已過,如今成為國家之瑰寶、僧團之典範的孫倫三藏高僧,所剩的生命裡自我的期許為何?總讓後學者想要瞭解。全國僧侶看齊的孫倫三藏高僧身分、地位、學問已經達到斗重山齊的階段,這時的自我期許與過去有什麼不同呢?

當筆者追問此議題時,孫倫三藏高僧莞爾一笑說:「當我獲得三藏高僧頭銜時,曾經有位電視媒體人同樣問我這個問題。事隔多年後的今天,你也問起這個問題。」 接著繼續回答:「其實成為三藏高僧充其量不過是一位牧牛人,還沒有成為牛的主人。」這句象徵隱喻的話具有深奧的哲理,意境深邃,令人深思。

牧牛人與牛的主人兩者身分不同,所以享受的權利也不同。牧牛人每天向主人領取牛群到草原放牧。傍晚,牧牛人將牛群趕回牛棚。牧牛人只是熟悉各頭牛的個性,辨識各頭牛的顏色,如此而己。他的辛苦換來能過日子的酬勞而己,卻沒有權利享用牛乳,因此也不知道牛乳的滋味為何?真正有權利享用牛乳的人是牛的主人,因此牛的主人確實知道牛乳的甘醇滋味。同樣的,孫倫三藏高僧認為即使學會三藏不代表能品嘗到甘露法味,還要繼續修成正果才有權利真正享受法味。

素來引經據典的孫倫三藏高僧所譬喻的這句話,是依據哪一部經典呢?相信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佛陀當初也引用過這個譬喻。《法句經˙兩位道友比丘典故》中記載,過去佛陀時代,居於舍衛城的兩位朋友連袂出家,其中一位前往深山修行禪法,後來證得阿羅漢;另一位留在精舍學習三藏,後來成為教授師,並統領十八個僧團。

睽違多年,兩人重逢,精通三藏的比丘以傲慢的心,想問難深山修行的比丘,佛陀憐憫精通三藏的比丘若譭謗聖者,其後果不堪設想,於是趕緊來到兩人即將要進行問難的現場。接著,由佛陀親自問精通三藏的比丘有關四禪八定的問題,對方口若懸河地回答入定的過程;但問起四向四果的問題時,對方卻理屈詞窮。此時,佛陀轉向那位阿羅漢問起同一問題,對方則井然有序地回答證道次第。佛陀讚歎善哉三次!

後來僧團為此激烈地討論:「佛陀怎麼對不懂經典的年老比丘讚歎有加呢?」不料,佛陀來到眾多僧侶前面,以偈誦說明其中道理:

「有人雖然多說佛陀的法語,但放逸忘失而不修行,

此人等於應當修行而不去修行,故無法享受涅槃法味;

猶如牧牛人點數牛兒後交給主人,一樣無法享受牛乳之味。」

所以,孫倫三藏高僧自嘲「自己現在還是牧牛人」,還要繼續修行成「牛的主人」。隨著孫倫三藏高僧的笑聲,筆者的採訪到此也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