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聖亞瑪大師-出家因緣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緬甸; 1945年,二戰結束,緬甸抗日勝利,但是戰後的緬甸仍然受到英國的控制。彼時,他還只是個剛剛6歲,身體羸弱,營養不良的小沙彌。

問:您是如何出家的?

答:我第一次出家的緣非常淺。那是在1945年,我6歲的時候,父母送我去短期出家,我那時身體瘦弱,營養不良,寺院的法師甚至給我起了個「梅岩迪」的外號,那是一種緬甸的小酸果。出家四天後,寺院擔心我適應不了出家人過午不食的生活,就決定讓我還俗,叫父母來把我領回家了。我的童年還是英國殖民時期,晚上如果村莊燈火通明的話,會被英國飛機誤認為是游擊隊活動而遭到掃射,所以,每家都挖了防空洞,照明的汽燈也用草席蓋起來,一聽到飛機從村莊上空飛過,心裡就會很緊張。在緬甸,很多貧困家庭的小孩上不起正規學校,都送他們去寺院接受基礎教育。所以,我在9歲時,被父母送去了家附近的寺院,除了學認字、數學,也學「三皈依」、「五戒」、「佛祖本生故事」、「吉祥經」和念經時的正確發音。那家寺院跟我家只隔了一條河,我每天都可以回家,但到了雨季,河水漲起來,還是經常要在佛學院裡生活。

我是在15歲時第二次出家的。那時,我表哥要出家,父母便送我去參加了堂哥家族舉辦的一共有十人的出家活動。受完沙彌戒,我打開袈裟時,卻發現給我發了件比丘的袈裟。袈裟是功德主在僧具店買的,我們這些不到二十歲的小孩兒只能受沙彌戒,穿沙彌的袈裟,店主給錯了一件比丘的袈裟,而剛好發給了我。這是不是暗示了我的未來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我受沙彌戒的這一年,緬甸誕生了第一位「三藏比丘」,他是我學習的榜樣。

2015年9月,時值緬甸雨季,禪師的寮房裡開了 空調,抵擋了室外悶熱的氣息,禪師坐在一把柚木 椅上,戴一副眼鏡,語調不疾不徐,講述他的佛法因緣。

問:受戒後,您是如何開始正式走上僧侶之路的?

答: 受過沙彌戒後,他們叫我「第羅噶」,那是我的法名,「三界」的意思。我記得老師對我們說:「小沙彌們,你們已經獲得了小沙彌的生命,來到了進入涅槃的入口,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起居要規律,飲食要節制,穿著要整齊,開關門要輕,睡覺要保持正念,言語要柔和,保持威儀,不要哈哈大笑,守好了戒,才能升起定力和智慧。」那時,村莊裡的小沙彌穿袈裟都很隨意,而我記得老師的話,穿袈裟都很整齊,有時,為了跟他們打成一片,我也會故意穿得不整齊,可是再怎麼不整齊,到居士家中,我也會穿得整整齊齊。一起出家的十個小沙彌,很快就還俗了七個,他們還俗時,我就想,他們去他們的,我要留在這裡。後來,我們剩下的三個小沙彌一起去了佛學院,但待了沒多久,另外兩個也還俗了,就剩我一個。我發現自己很喜歡出家人的生活,只要待在寺院裡,內心便充滿了寂靜和快樂。

問 :您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

答: 我從小膽子就大,這可能跟我出生的日子有關,緬甸人相信,星期六出生的人各方面都比較強,因此我小時候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跟別人講。我記得10歲那年,我父親到外地工作,把我也帶上,那是我第一次遠行。坐了一整天的牛車到了父親工作的地方,我在那裡住了十多天,有人要回我們村子,父親就托那人先送我回家。途中,那人還要在一個村子辦事,我沒伴很無聊,就自己往家走,誰也沒說。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村子的位置,只有點模糊的方向而已。走到黃昏時,我迷路了,就在路邊的一棵菩提樹下睡了一覺。醒來時,天已經黑了,我有些害怕,就念著寺廟法師教過的咒語朝有光的村莊走。走到村口的第一戶人家時,很多狗朝我叫,我就喊「主人家!主人家!」,主人把我帶進家後,我告訴他們自己為什麼會到這裡,他們說這是「英格拉村」,離我家的村子已經不遠,而剛才我睡覺的菩提樹下是座墳墓,這把我嚇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我在英格拉村住了一晚後,他們第二天又把我送回了家。

禪師的寮房裡,兩個書櫃裡整整齊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佛法書籍,書櫃腳上放了兩三張矮几,滿滿當當的也是書。就連禪師的手邊,也是書,一摞一摞的。靠近禪師坐椅的封面上,是一幅不大的世界地圖,以及類似課程表之類的紙張。書桌上,擺著兩尊小小的雕塑,一尊是長鼻闊耳的大象,一尊是三隻並排坐在一起的小猴子,一掩耳,一捂嘴,一遮眠。無論是大象還是猴子,形態都很逼真,與滿桌的佛學書籍相映成趣。伴著這些書籍,緩緩展開的是禪師學佛的歷程。

問:到佛學院,您是如何開始學佛的?

答: 我學習時很努力,太陽只要沒下山,都會繼續學。啟蒙老師也很關心我們的課業,經常講些小故事鼓勵我們努力學習,其中一個故事,我至今都記得。說的是有個從沒念過書的老比丘在自己60歲時告訴國王,說他想求學,國王卻諷刺他說,等你學成時,石臼都長苗了。老比丘雖然受了國王的諷刺,但他堅信只要精進努力,就一定能學成。

後來,老比丘終於有了成就,他拿著一個綁著苗的石臼去見國王,對國王說,石臼已經長苗了。我記憶力好,學過的內容不會忘記,寺院的雜事也做得很用心,每逢佛學院「布薩日」放假,別的學生都休息或出去玩兒,我會自願去幫老師洗袈裟或是做其他事,我覺得親近老師才會得到更多知識。老師們也都很看好我,覺得能把我栽培成僧才。16歲時,我去別的地區參加政府舉辦的《阿毗達磨》考試,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考試,我考了第一名,19歲時我參加資格法師考試,考的是第二名,跟第一名只差一分。緬甸佛教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緬甸男人一生中至少要削髮為僧出家一次,所以緬甸多佛塔、寺廟典佛學院,相對來說,寺廟典佛塔為主體建築,佛學院則更偏重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