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日,是仰光兒童醫院員工聯合供僧的日子。

早上八點,舍甘達西亞多抵達醫院大堂的時候,大廳及走廊上聚集的病人和家屬紛紛匍匐在他腳下,祈求他的祝福,他則一路按禮節輪流用手觸摸他們的頭頂,以示祈禱祝福之意。

這間醫院每年舉辦一次供僧活動,今年供袈裟22件、供僧86萬緬幣(約23220新臺幣),並且額外供養十位大比丘每人兩萬緬幣(約540新臺幣)。首先禮佛,宣佈供養項目、金額,進行供僧儀式後,醫院便邀請舍甘達西亞多進行開示。
當天開示的內容是本生故事,尤其是面對心理預期與實際結果不符的困境。

本生故事中,不論男女,面對的常常都不是自己預料的情況,內心的願景往往會落空。佛陀則告訴我們該怎麼辦。某年某月佛陀到「三十三天」為諸天說法之前,與外道進行了一場神通顯現的比賽。頻毘娑羅  (Blmblsāra) 國王問:「既然佛陀反對神通,又為何自己顯現神通?」佛陀反問國王:「王室花園規定任何人禁止入內,但國主可否進去? 」國王答曰可以。佛陀說:「禁令的對象並不包括國王自己,比如國主下令任何人不准在御花園中摘花果,但自己可以。國王作為法王,下令不針對自己。」所以不能顯現神通是針 對弟子,佛陀自己可以顯現神通,就是這個道理。

一開始,佛陀宣佈七日之後在城門外的一棵芒果樹下顯現神通,外道聞之,砍掉了所有附近的芒果樹。然而七日之後,佛陀在城裡托鉢,有一位名叫康達的宮廷園林長將一枚本來要獻給國王的芒果,陰差陽錯敬獻給了佛陀。佛陀吃完那枝芒果,吩咐康達把果核種在城門 口,用鉢裡的水澆水,果核瞬間長成一樣繁盛的芒果樹。佛陀隨即在芒果樹下展示了傳說中的「雙神變」,而後佛陀前往忉利天為三十三個天圖說法,在天上度過了他成道之後第七個雨安居(雨季)。


三個月之後,佛陀返回人間的僧伽尸國。為什麼佛陀回到人間首先來到僧伽尸國?因為佛陀重視智慧,故選擇了智慧的舍利弗尊者所在的地方。許多人知道目犍連,而較少人知道舍利弗。 因為目犍連很喜歡顯現神通;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則比較低調,不容易被發掘,更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他。而且往往,只有智慧的人才能發現別人的智慧。

我自己很討厭一件事情,雖然人們都說出家人不能起嗔恨心,但我還是要說自己討厭的事:我討厭彼此不和睦。剛剛我走進這裡,看見佛像和花瓶擺放不正,就是一種不和諧。如此我聯想到你們團隊也肯定存在不和諧的因素,所以我感到難過。有智慧的人才能發現他人的智慧,佛陀才能講出舍利弗有智慧。不知道對方有智慧,便不會珍惜對方,這種不珍惜智慧的後果,便是不和睦。

我之所以講這個故事,是因為我想讓大家知 道佛陀如何讓大眾知道舍利弗有智慧。佛陀問了 弟子許多問題,包括「預流果」、「一來聖 者」、「不還聖者」、「阿羅漢聖者」等問題。 佛陀的弟子要考試,現在的醫生也要考試。低階 者無法回答高階的問題。阿羅漢還分為普通阿羅 漢、大阿羅漢、首座阿羅漢。後來佛陀問到智慧的問題,目犍連不能回答,僅舍利弗可以回答。

法的性質都是如此,了解了這些道理,便無需紛爭。有些問題自己不能回答,表示自己程度不夠。有人因此怨天尤人,但有些問題確實不是你可以解決的。很多人間,他是醫生,我也是醫生,憑什麼有些事他可以做,我卻不行?同為醫生,各自職務、責任不盡相同。「嫉妒」這個詞的英文是什麼我不知道,我連這個單詞都不想知道,因為我討厭嫉妒。世界盃足球賽不可能女隊和男隊互相比賽,因為男女先天體質有別。

前幾天,我在從東枝回仰光的飛機上,看到一位畫家的生平介紹,由衷欣賞。他出生在英治時代,有一次英國政府在仰光舉辦繪畫比賽,他從毛淡棉趕來仰光比賽現場,已經只剩下三分鐘時間。被特許進入賽場後,他開始調配顏色,然後在紙上畫了一個圓圈,中間點了個點,便交卷了。他秉持著有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情的原則。比賽結束後,他返回了毛淡棉,不久之後,主辦方通知他得到頭獎。

為什麼那幅畫可以拿第一名?我問司機,司機絞盡腦汁,說不出所以然來。昨天我也問一個信徒同樣的問題。我想我們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一場討論。那幅畫最精彩之處何在?是那一個圓圈,是畫家調製的色彩,還是最後那一點恰好點在了正中心,抑或是評審者的想法與這幅畫非常吻合?
我認為,最好的一幅畫是不用添加,也不需 刪減,即經典裡面說的「不增不減」。思想、人 生皆同理,你毋需做增或減的動作,如需增減, 就不是最好的。同樣的道理,反省自己需不需要改變,待人接物是否太做作、太愛表現,這代表自己的人格還不夠完美。就如一個畫師對自己的 畫有增減,代表畫作尚不完美。父母對子女不斷 調教,也代表孩子還沒有成長至完美。老師對學 生不斷調教,也代表學生尚未學成。

那幅畫反映了這個邏輯道理。佛法都是如此完美,不需要增減。那幅畫可以改成三角形、四方形等,但那些都不夠完美。一個圓,從中心點看四面八方都是圓的,換成其他形狀,則看到的可能是角或者曲折線,便不完美了。從三角形外框反觀中心點,從不同位置看,無法像圓形一樣,每一點與中心點的距離都相同。從上述分析過程中,我們自然明白,最好的是圓形,展現了不增不減的完美。若在圓形中間點三點,味道完全不同。換成其他符號,味道也不同。

在座所有的醫生可能都夢想蓋一間醫院,自己當老大,或是想取代現在的院長。但你要了解,一個單位大家各司其職、秩序井然運作時,忽然調換人事,比如換了一個院長,整個作業是不是都會亂掉?這就不和諧了。

那一幅畫也是。固然那個畫家很專業,但那幅畫的圓滿性遠遠超過那個畫家的專業性。一幅畫基於畫家的想法顯現出來,觀賞的人內心有不同的戚受。畫家的靈感畫出的畫具有生命力,會感染觀眾,這種生命力遠遠超過畫家的技巧。凡是可以被取代的現象都是不完美的。不然你就試試把清潔工都裁員,現在的醫院會變成怎樣的狀態?實習醫生、護士都要去做清潔工了。現在想一想,你們醫院有沒有確切需要改善的?有沒有需要裁掉的?

我覺得那位畫家得獎的理由是:他不是有備而來,基於所剩的時間,做了剛剛好的事情,作出最好的表現。

由此可見,我們不必去期盼結果將會很美好,只要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可。畫家偶然之下做了,做的時候是認真的。評審者以自己的專業來評審,結果就是很完美。因此做的時候只管盡力去做,結果就會油然生起。你所面對的現 實,不是你曾經冀望的,有些事情不是你幻想了就會成功,做人、當醫生,都需要踏踏實實的實際行動。

有人說:「預期與結果從不吻合,這就是所謂人生。」 對於說這種話的人,我很想用繩子打他一下。佛經裡說:雖然如此,但有智慧的人,用功精進的話,結果肯定是吻合的。當然,光是思慮、沮喪,決定不了結果。不想讓其出現的結果,就要想盡辦法努力避免,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佛教經典裡也說:光憑想像,財富是不會出現在你眼前的。

賺錢與行善哪個比較難?人們往往回答其一。你們為什麼不說兩個都簡單呢?有智慧、努力精進的話,這兩件事都可以做到。不同的反應代表不同程度的人的回答。如果行善覺得難,就代表程度不足,需要彌補。從小學生到博士班,從資淺到資深醫生,都必須互相體諒,最主要是自己不要有不足的、多餘的。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佛法中道就是這般剛剛好的中道實相。
開示結束後,一群即將參加醫院入職考試的醫學院學生圍上來請求舍甘達西亞多為他們的文具加持,舍甘達西亞多則耐心地一一詢間每一件文具的主人的姓名,再作加持,進而以慈愛鼓勵考生。

醫生Phyu Phyu則向我們表達了她對舍甘達西亞多的敬仰之情。在她看來,舍甘達西亞多對年輕人說話,就以年輕人的身份;對醫生說話,便會變成醫生。這種隨緣說法的方式很直接,令人很受用。

「作為一名工作忙碌的醫生,有時候我嗔恨心很大、很煩躁。後來自從跟從師父學佛法,我漸漸懂得了慈悲,不會隨便起嗔恨心。醫生面對的是痛苦的、有情緒的、不快樂的病人和家屬,會被波及影響。像我在嬰兒科工作,有些剛剛誕生的孩子先天有疾,父母很難過。如果我內心沒有佛法,我自己的心態會很受類似的事情影響。師父的開示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們每個人聽到開示的感悟都不同,一粒米養千樣人。師父的開示要一次次聽,才能不斷增進自己的智慧,應用到醫療事業與生活中。因此,每年雨安居,以及做功德衣慶典時,我們單位都會請他來開示……我有一次和師父提到我們面對的都是嬰兒和痛苦的人,早知道我就當眼科,治好別人的白內障,幫助別人重見光明。師父反問我:你有沒有聽過,很多醫生因為不專業,令本來有希望見到光明的人失明?我恍然大悟:只要專業,做任何一科工作,都可以幫助很多人。做醫生就像走在鋼絲上,很容易造善業,也容易造惡業。所以我也時常告誡學生務必敬業,有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術,都可以成就善業。」

金玉良言著實令人畢生受用。Phyu Phyu醫生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不僅多年來堅持去莫比中心做園藝工作,而且最近還收養了一個被遺棄醫院的女嬰。聊起這些,她臉上的表情溫柔而有光芒,令人看見佛法的慈悲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