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緬甸當代佛教發展概況

上座部佛教傳入緬甸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緬甸的歷史演進中,佛教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一直長盛不衰。英國殖民統治緬甸後,大肆打擊和摧毀緬甸的佛教及文化。緬甸獨立後,佛教文化再度蓬勃發展,重新成為緬甸人民的精神指導和傳統宗教文化。

1950年,緬甸政府組建宗教事務部,通過《佛教組織法》、《巴利語大學與達摩師法》、《巴利語教育法》等一系列有關佛教的法令,為佛教文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和法律的依據。

同年,緬甸政府延請英國巡洋艦到斯里蘭卡,將珍藏在那裡的佛教聖物―佛牙舍利迎回國內,供人民瞻拜。這次奉迎佛牙的活動是緬甸獨立後國內首次舉行的重大佛事活動,它調動了國內僧俗兩界佛教徒事佛的熱情,同時也拉開了國內一系列重要佛事活動的帷幕,為緬甸佛教復興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1951年8月,緬甸正式成立全國性佛教徒組織―佛教評議會。同年,政府設立僧伽法庭、宗教部和佛法院。

1952年,緬甸政府在斯里孟加羅山修建「世界和平塔」,塔旁修造了一座大聖窟、一座亞巴拉高耶那大寺(為世界佛教大學所在地)以及一所圖書館,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現代緬甸佛教建築群,成為現代緬甸佛教的中心地。

1954年,第三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在仰光舉行,這次會議一方面表明了緬甸佛教界和政府參與世界佛教活動的決心,為1958年世佛總部遷到緬甸做了準備,又與緬甸第六次佛經結集相得益彰。

1954年5月到1956年5月,緬甸召開第六次佛教經典結集大會,結集了五尼迦耶(五部經藏)及五部注等完全三藏,這次集成的三藏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的經典。 此後,緬甸佛教雖經歷幾次轉折動盪,但一直佔據緬甸宗教的重要地位。

 

二、緬甸佛教習俗

鮮花供佛

緬甸人供佛不燒香,而是用鮮花和清水。每天早晚均要念經一次,每逢緬曆初一、十五或齋戒日都要到寺廟朝拜、佈施錢財、物品。

星期屬相

緬甸人按照星期來安排屬相,又將星期三分成上午和下午,分屬兩個不同的屬相,所以,緬甸人共有8個生肖。一般,在佛塔前,會設有8個生肖的浴佛點,供緬甸人們朝拜自己的庇護神。

 

 

一生必須出家一次

緬甸男子一生中必須至少出家一次,緬甸男孩子剃度出家受禮一般會在6-20歲間進行,大多數選在13~14歲剃度。父母會為孩子的出家舉行遊行儀式。他們會為即將出家為僧的男孩盛裝打扮,並戴上彩色頭飾,騎著高大的牛馬穿行過市中心,以此開始在寺廟的生活。

赤腳進廟

閒暇時間,人們多是到佛塔、寺廟參拜靜坐,在緬甸,進入寺廟佛塔前必須赤腳,不允許穿鞋,也不能穿襪子。緬甸人也愛往佛像上貼金,所以,緬甸很多佛像或者佛塔都是金色的。

 

 

五月浴菩提樹節(緬曆「迦松」月Kason Month)

陽曆5月,世界佛教徒舉辦「衛塞節」,該月十五乃釋迦佛的誕生、成道及涅槃日。當年世尊在畢缽羅樹(拉丁文學名為Ficus religiosa)下成道,於是世人將此樹命名為「菩提樹」。緬甸人民為了慶祝該日,將清水澆灑於各佛塔園區內菩提樹。出家僧眾則誦「證悟偈」,以祈眾生去除無名、究竟涅槃。

六月僧伽會考節(緬曆「那優」月Nayon Month)

緬甸僧侶終年在僧學院內勤學巴利經典,對於學力的優劣盡在該月進行鑑定。緬曆「那優」月,對佛教界而言則是「息爭和平」月。當年夏季由於世尊之教化,平息兩族發生水爭,避免了導致血流慘事。該月十五日,世尊曾經宣講《大會經》,因此緬甸僧侶當天奉誦此經,並祝禱世界和平、兵戈永息。

三、緬甸佛教節目

因為全民信佛的關係,緬甸很多節日都與佛教有關。

四月潑水節(緬曆「德古」月Tagu Month)

陽曆四月緬甸正逢炎熱的夏季,該月舉行整整四日潑水節後緬甸人民開始過「新年」,意味著給人清涼、給人潔淨。新的一年,緬甸人民往往到佛塔供花、浴佛、放生等行善行。各家寺院的香客更是水泄不通,有些人齋僧祈福,有些人布施結緣,也有些人持戒修行。該日出家僧眾誦《吉祥經》,祝福國人消災除難、國泰民安。

七月雨安居節(緬曆「瓦首」月Wason Month)

歷朝累代的緬甸帝君選擇該月,舉行隆重的「短期出家比丘沙彌」活動。當年佛陀度化五比丘,始轉法輪。因此是日世間上才出現了「法寶」與「僧寶」。該月十五日,緬甸僧人始安居不遠行,勤修梵行於寺院。然而,僧俗誦持《初轉法輪經》的聲音遍及全緬甸。祈願常轉法輪、佛日光輝。

 

八月慈經日(緬曆「瓦考」月Wagaung Month)

曾有五百位比丘在八月時到幽深的森林中修行,卻遇到鬼神之觸擾,當初世尊就對他們教導「修持慈心」禪法:「應當慈愛遍及於一切眾生!」 後世人根據佛教史料的紀錄,就在這個月家家戶戶奉誦《慈經》。除此以外,瓦考月屬於茂雨時節,雨水充沛,出家僧侶更不便外出托缽,於是從古至今,緬甸人民在該月特別前往寺院內進行「齋僧」活動。

九月重法節(緬曆「都達林」月Tawtalin Month)

「重法」乃敬重五戒法之意。世人的品行良好可促使風調雨順,反之,沒有持守五戒,品行不良導致氣候反常,正逢雨季也會鬧旱災。諸如此類的典故記載於《本生譚》。歷代國王意識到這些典故,於是不求天祈雨,毋寧勸人民持守 五戒。著重佛教文化的緬甸人民素來在該月十五日前往寺院持守戒律。雨季末端,陽光明媚,風浪平靜,正適合舉行賽舟活動,因此河邊人潮壅擠,熱鬧非凡。

十月點燈節(緬曆「德頂眾」月Thadingyut Month)

有次世尊到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結束後重返人間正是這個時候。因此世人在這個月的十五點燈、放煙火、放天燈,俾益佛陀重返人間的沿途可有光明點亮著,而緬甸人民的純正信仰的精神盡在這個「德頂眾」月內充分展現。街巷阡陌家家戶戶點起蠟燭,懸掛燈籠,增添節慶氣氛。「點燈節」是緬甸十二個節慶中十分光亮美麗的節日。各家寺院內奉誦《阿毘達磨》的法音此起彼落,更讓人有祥和安樂的感覺。

 

十一月功德衣節

(緬曆「德少盟」月Tazaungmon Month)

雨水漸少的十一月,讓緬甸人民儼然有「寒氣問世」的感覺,天空灰朦,顯然日短夜長,月夜路燈下蚱蜢、飛蛾四處橫飛。緬甸僧侶嚴守戒律,謹記世尊教誨,該月僧團依律舉行「功德衣法會」以慶賀三個月安居圓滿的比丘。不僅如此,塔上的每尊佛像給予披搭袈裟,亦屬佛教活動的一則盛事。這個月內大凡有任何假期,緬甸人民都會拜訪長輩,尊老敬賢,以維持緬甸國家社會倫理。

此月也是善男信女向寺中僧人和沙彌奉送袈裟的節日,這一日的袈裟有特別神聖的涵義。月圓日則點燈迎神,為光明節。」

十二月佛教文藝節(緬曆「那多」月Nadaw Month)

歷代緬甸文僧的傑出作品確實有一番自省教育效應,也應當閱讀欣賞以提升個人修養與文學氣息。緬曆「那多」月起初並未訂為「佛教文藝節」,古代王朝在該月舉行「祭拜象神」活動。此舉無法提升緬甸人民的人格品德,緬甸高僧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極力改革推廣佛教文藝,促進緬甸人民的興趣側重於「自我修心」,於是國內該月各家寺院舉行「佛學文藝」公益演講。

一月度千尊節(緬曆「巴亞斗」月Pyatho Month)

寒氣料峭,冷風吹拂的一月份,正是緬曆的「巴亞斗」月。當時世尊就在這個月度化了三迦葉及其千位外道弟子。為了紀念這樁盛事,緬甸僧侶則奉誦當初世尊度化千位外道時所宣說的《燃火經》,拜火的習俗古代印度盛行,但佛陀卻教導與其祭火不如滅除內心的煩惱火焰,尤其到這個月想起世尊的教誨,更具有振聾發聵之效。此月在民間則舉行「賽馬」娛樂活動。

二月教誡節(緬曆「德保堆」月Tabowdwe Month)

「德保堆」緬語的意思是棕櫚樹花開結果,正因如此,該月盛產「棕櫚糖」,也是糯米剛成熟的季節。喜愛與人結緣的緬甸人,尤其在這個月內家家戶戶煮油飯,一份供佛及僧,另一份則結緣大眾,所剩的一份留給家人。緬甸油飯非單由糯米做成,更非一人能做成,需要許多材料,更需要許多人力,才能煮成香黏的油飯。因此,「油飯」對緬甸人而言有「團結」的象徵。

根據經典記載,嚴寒的這個月,當初佛陀就對芸芸弟子宣說《波羅提木叉教誡》,故僧團將這個月節慶訂為「教誡節」。

三月聚沙塔節(緬曆「德保」月Tabaung Month)

該月河水水位下降,沙灘凸露在水面,虔誠三寶的緬甸人民就在河邊營造聚沙塔。無論男女老少聚集在濱海沿岸熱烈參加聚沙塔節。「聚沙塔」意味著供養恆河沙數諸佛。佛教活動總帶給緬甸人民心靈健康的生活。對照佛教史料內容,當初佛陀在這個月內重返祖國,宣說《本生譚》教化釋迦族。緬甸僧侶為了延續佛教文化,在該月宣說這些典故情節,使信徒的內心重溫這些佛教歷史舊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