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演微妙正法
緬甸傳統文化裡,
人民對「種種佈施中
法佈施為最」的概念根深蒂固……
緬甸傳統文化裡,人民對「種種佈施中法佈施為最」的概念根深蒂固,經常聘請僧侶說法,讓所有前來聽法的人均獲法益,認為此事功德無量。因此緬甸各城市的大街小巷,夜間都會舉辦佛學講座。尤其選擇在特殊日子,譬如生日、結婚日、忌日、節日等,為自己、他人或為亡者舉行一場「佛學講座」,以此來增添福德因緣。
時為2017年8月12日晚上7:30,功德主Daw Mya Mya Aye及其家屬,為往生的丈夫造冥福,舉行一場「佛學講座」,邀請孫倫三藏高僧敷演妙法。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家親眷屬等共濟一堂,聆聽法語。藉由在場聽眾聞法的功德,主講比丘說法的功德、功德主自己法佈施的功德、以上述種種功德回向給往生者。
當天筆者隨行側記開示內容,孫倫三藏高僧以「值得依靠的功德法財」為主題,所依據的經典是《伏藏經》。 相信各位讀者對這部經不會陌生(詳情參見「世上最艱難的考試」),當初孫倫三藏高僧第一次聽聞第一位三藏高僧明昆長老的開示,也是這部經。或許這部經給孫倫三藏高僧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同樣依據這部經來加以開示。
《伏藏經》今收藏於《小部˙小誦》,全篇共有十六個偈誦。《伏藏經》之所以重要,因為這一部經深具啟發教育功能性,可激勵佈施、長養信念以及如法行善等。
開示內容:
當時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給孤獨長者所供養的祇園精舍內宣說了這一部《伏藏經》。有一天,舍衛城內的一位首富長者(以下均稱長者)聘請佛陀及眾多僧侶到他家裡接受午餐供養。在這個時候,憍薩羅國國王因為需要與這位長者協商有關國家財政問題,於是派遣一位官員邀請長者到皇宮。長者正忙於佈施,無暇隨官員到皇宮謁見國王,於是長者對官員說道:
「大人!我現在因為正在埋藏珍寶而無暇謁見國王,當我完成這件事情後,便立即去謁見國王。煩請大人替我向國王轉達。」
各位聽眾!長者把行佈施的善舉譬喻為「正在埋藏寶藏」,並視為比「謁見國王」更重要的大事。換言之,他是冒著性命危險行佈施,長者的勇氣著實令人讚歎。國王要見人民,人民不得不服從,倘若違逆國王之命,國王一動怒,依當時的法律,己觸犯足以被判死刑的重罪。
佛陀正在一旁用膳,聽著兩人的對話,認為長者所舉之譬喻,言之有理。當官員返回皇宮,佛陀也用完午膳,便為大眾隨喜開示這一部《伏藏經》。
佛陀說世間有四種財富,分別為:
一、永久性財富,
二、可移動財富,
三、肢體般財富,
四、隨行性財富。
一、永久性財富:好比自己所擁有的農田、園林、房子等無生命的財產,而且這類財產無法移動。這類永久被固定的財富,名為「永久性財富」。
二、可移動財富:好比自己所擁有的奴隸、牛馬等有生命的財產,而且這類財產均可移動。這類能四處移動的財富,名為「可移動財富」。
三、肢體般財富:人體的頭腳、雙手皆附屬於身體,人走到哪裡,肢體也跟到哪裡。自己所學會的技能、技術、學問都像人的肢體,附屬於人。這類猶如肢體般的技能、技術及學問,名為「肢體般財富」。
四、隨行性財富:好比佈施、持戒、修行等功德財產,如影隨形一般,在生生世世當中能夠受用無窮。故名「隨行性財富」。
各位聽眾,不妨自己思考一下,四種財富中的前三種,難道都不能隨行嗎?將農田、房子的所有權狀帶在身上,豈不是成為「隨行性財富」嗎?讓奴隸牽著牛馬跟在自己後面,不也可以成為「隨行性財富」嗎?「肢體般財富」同樣也可隨身同行,當然可以稱為「隨行性財富」。為什麼佛陀偏偏只把「善行功德」命名為「隨行性財富」呢?
以上所說的農田、房子、奴隸、技術雖然能與人隨行,但也只能跟隨於百年間,今生結束了,對於這一類的財富,各位根本無法繼續擁有,都留在世間讓給有福的人去擁有,唯有功德財富才是如影隨行般跟著各位生生世世。竊之不去、用之不竭的真正財富,是指所謂「佈施」、「持戒」、「修行」等功德財產。佛陀想要表達這個意思,所以才把這些功德命名為「隨行性財富」。
但是,世界上許多人視野淺短,往往只看見眼前的利益,一生努力投資、累積、積蓄的財富不外乎「永久性財富」、「可移動財富」、「肢體般財富」,卻忽略了累積「隨行性財富」。我們需要將視野放遠,今生不要忘記累積功德。
古時候沒有銀行,有錢人家將自己擁有的金銀珠寶埋藏在地底下,雖然沒有利息,也不會增值,但以為這樣最保險。目的是希望以後需要時,可隨時挖出這些珍寶繼續過活。但仍無法避免被人竊奪、洪水沖刷、地動山搖、鬼神沒收。畢竟埋在地下的這些珍寶還是沒有萬無一失的保障性及安全性。
佛陀就在這部經裡,一再強調唯有「行功德」的隨行性財富最有保障性與安全性。那麼,如何珍藏「隨行性財富」呢?難道把這些功德收藏在保險箱裡嗎?當然不是,佛陀列舉七個可珍藏功德財產之處。
一、佛塔:在塔前點燈供花行佈施,在塔前持守五戒,在塔前靜坐修禪。此舉好比將「隨行性財富」珍藏在佛塔。
二、僧侶:佈施給僧侶,為僧侶服務,在僧侶前修禪。此舉好比將「隨行性財富」珍藏在僧侶。
三、可尊敬的人:例如長輩。對長輩有禮也有功德。如同將「隨行性財富」珍藏在可尊敬者。
四、賓客:款待賓客,盡主人之務,此舉好比將「隨行性財富」珍藏在賓客。
五、母親:孝順母親也有功德,此舉好比將「隨行性財富」珍藏在母親。
六、父親:奉養父親也有功德,此舉好比將「隨行性財富」珍藏在父親。
七、長兄大姊:長兄大姊也是尊敬的對象,此舉好比將「隨行性財富」珍藏在長兄大姊。
當佛陀宣講《伏藏經》結束後,那位首富長者當下證得了初果聖者。聽完這一場佛陀的開示,長者才到皇宮謁見國王。國王不但沒有發怒,而且體諒「佈施善行」畢竟比「謁見國王」來得重要。長者也向國王分享自己在佛前所聽的這部《伏藏經》內容。除此之外,還詳加說明他今日所行的善行:供養佛陀及僧侶,佛前三皈依並守淨戒,聽聞佛陀教法,自己也修成初果。國王聽到這些過程更加歡喜,對長者說:「幸好你中途不來謁見本王,否則你就喪失大利益了。」同時贊許長者「善哉」三次。
在場的信徒聽聞孫倫三藏高僧的開示,對佛更加有信心,對法更想去實踐,對僧更加倍恭敬,法喜充滿之餘,感動的心雀躍不已。這場佛學講座結束後,功德主歡喜信施四資具(衣食住藥),所有的信徒也紛紛供養,以示萬分謝意。並將今日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亡者,但願亡者獲得功德,得生善趣。
筆者聽完這場開示,自己受益良多,於是把這些內容一併寫入書裡。希望讀者不單單只是認識這位緬甸第十位三藏高僧而己,順便從中聽聞佛法,可以增長智慧,且能瞭解到孫倫三藏高僧的開示風格。孫倫三藏高僧都以引經據典來說法,絕不添加個人的意思,循循善誘激發聽眾的興趣與信心。而且,原本用巴利文記載的這部經艱澀難懂,藉由孫倫三藏高僧的高深智慧轉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佛經內容,使得信眾循序漸進提升佛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