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安那般那禪法

大約七世紀中葉,

佛教發祥地印度的佛教迅速被

印度教影響,演變成非原始佛教的狀態……

大約七世紀中葉,佛教發祥地印度的佛教受印度教影響,演變成非原始佛教的狀態。至十二世紀末,回教徒侵入佛教中心地―即南部的比哈爾邦 (Blhar)一帶時,佛教已經完全融入印度教中。同時,由於回教軍隊屢次入侵,徹底摧毀佛教寺院及塔廟,僧徒也多竄逃至海外。至此,佛教在印度乃告消聲匿跡。

佛教絕滅於印度多年,至今的印度人民只知釋迦牟尼佛的名聲,卻不知其所修行的「安那般那禪法」。所有過去諸佛皆以實踐安那般那禪法為首,再轉修為毘婆舍那禪法之後才成就佛道。因此「安那般那禪法」乃極重要的一種禪法。孫倫三藏高僧在印度致力於復興「安那般那禪法」多年,直到近五年才有效地實現此一理想,每年12月赴印度菩提伽耶(Bodhgaya)大覺樹前教導「安那般那禪法」,來自各國的信徒藉由赴印度朝聖,同時也有機會學習禪法,紛紛珍惜當下難得的機緣。

筆者行筆至此,順便提及有關「佛陀的一生」與「安那般那禪法」的關係。悉達多太子誕生後一個月,其父王淨飯王帶著皇親國戚來到田園,進行「犁田典禮」,當時有一種風俗,一年之初由國王躬親耕田,該年必然招來五穀豐收的吉祥運。當天就把悉達多太子安置在田園附近的一棵樹葉茂密的閻浮提樹下,太子就在此處端坐修安那般那禪法直到獲得初禪定。

 

後來,悉達多太子離宮出家,修苦行六年,始終無法成就佛道,後來想起自己在兒童時期有修過「安那般那禪法」的經驗,才捨棄苦行轉修安那般那禪法,短短十五天內,禪修體驗已經達到了第四禪定。至於衛塞月(印度梵曆第二個月)月圓日,悉達多太子以安那般那禪法的定力為基礎,再轉觀照自身的五取蘊,修「毘婆舍那禪法」細細覺察名法、色法的無常相、苦相、無我相等三法印,即成就佛道,成為「覺者」。

成佛後周遊列國,四處說法,度化無量眾生,一共長達四十五年,期間每到舍衛城、俱盧國、毘舍離城等大國,便廣說安那般那禪法及其四種功德利益。即是:

一、使內心清淨,

二、能去除尋思,

三、能獲得解脫智慧,

四、自知臨死時刻的出息入息。

又在注釋書中列舉修安那般那禪法的五種功德利益:

一、一坐之下,須臾間能夠成為漏盡阿羅漢聖者。

二、修安那般那禪法直到臨終,尚有機會成為「生命結束的同時煩惱也盡滅」的阿羅漢聖者。

三、身壞命終,可投生於天界,成為天子、天女,屆時在天界再次聽聞佛法也能獲得道智及果智。

四、生命輪回中適逢沒有佛法時期,由於過去有修安那般那禪法的善業,也能有機會成為緣覺。

五、若遇到未來佛陀,也可以快速了知四聖諦法,成為 速通行阿羅漢聖者。

實踐「安那般那禪法」有如此諸多功德利益,因此孫倫三藏高僧長年在國內外教導禪法,尤其回到佛國印度菩提樹下,意在復興佛法宣說當年釋迦牟尼佛所修習的「安那般那禪法」,自己感到無比歡喜,盡其所能每年都來此處弘法,以示圖報佛恩。